“60米烟囱不到10秒倒地,耳中听到的是炸药爆破时的声响,脚下传来的是烟囱倒地后的震动。”回忆起年长江东岸石溪野水泥厂烟囱爆破直播时的场景,马鞍山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张令琪直呼太震撼了。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数年间她见证了长江岸线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过去十年,我市坚持以保护绿水青山答好“生态考题”,推动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十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之变带来产业之变,绿色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薛家洼(资料图)
PART01
发展还是保护?
在“取舍题”中守护一江碧水
国庆假期,雨山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护渔队队员李小兵,一大早就骑上电动车来到长江马鞍山段陈家圩江堤,开始了一天的巡堤、护渔工作。“你看!不时有鱼儿跃出江面。看着长江变得越来越好,我打心眼里高兴。”指着波光粼粼的江面,李小兵高兴地说。
今年52岁的李小兵,是土生土长的雨山区陈家村人,自小在长江边长大。“曾经的长江边码头连片、砂场林立、渔船连排,不仅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且水中鱼儿也越来越少,江豚更是没了踪影。”他回忆道。
长江东岸蝶变的背后,是我市对“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执着追求。
十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长江岸线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在治污、治岸、治渔上狠下功夫,不断释放绿色发展红利,当好长江大保护“模范生”。
▲芦苇江湾(资料图)
全力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治理工程,推进23公里长江东岸岸线综合治理;大力开展长江一公里范围内绿化造林,修复长江岸线生态,重塑美丽长江风景线;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率先全面完成退捕转产任务……一项项举措齐头并进,着力打造长江东岸生活岸线、景观岸线、生态岸线。
▲长江马鞍山段(资料图)
铁腕治理,不留死角;绿色发展,不遗余力。
年6月,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工作,主动对标国家试点城市技术经验,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创新提出“查、测、溯、治、管”工作模式,通过排查全方位、监测全覆盖、溯源全路径、整治全统一、管理全规范,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一江两岸,一个个环境痛点蝶变为生态亮点。
走进位于九华村境内的八段沟水系,眼前山麓郁郁葱葱,碧水缓缓流过;脚下绿草茵茵,蜿蜒的步道一路向北延伸向远方。“你们很难想象,脚下这片青山绿水,在几年前还是堆满废弃钢渣的地方。”雨山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王继军说。
▲整治中的八段沟(资料图)
“我们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钢渣进行封存,避免雨水与钢渣接触,同时定期抽排钢渣堆内的碱性废水并转运至马钢热电厂进行回收再利用。”王继军介绍,通过实施地面硬化、截污阻隔、水井截流、山体截洪、防雨覆盖、循环利用、绿化美化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治理工程,现如今,八段沟水质酸碱度已回归弱碱性,钢渣堆上建起了“绿洲”。
类似于“钢渣上建绿洲”这样的生态环境蝶变故事同样在长江西岸上演。
▲和县浮沙圩湿地公园(资料图)
薛家洼对岸,和县长江西岸岸线综合整治正在进行。非法码头得以清理整顿后,占地亩的浮沙圩湿地公园7月1日正式开园:乌桕树分列步道两侧,紫色的马鞭草、橙色的硫华菊、红色的百日草争奇斗艳……这里正成为马鞍山市民休闲的新去处。
PART02
当前还是长远?
在“发展题”中践行“两山”理念
步入凹山地质文化公园,映入眼帘的就是两万多平方米的设备展示区。在登向山顶公园的道路两侧,牙轮钻机、推土机、矿用汽车、电动机车、电铲,一个个采矿“大块头”十分醒目,它们不仅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更彰显了这座城市的自豪与荣光。
▲凹山地质文化公园(资料图)
然而,几年前这片山洼还是尘土飞扬。
向山地区位于马鞍山市东郊,是长江支流慈湖河、采石河的发源地,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素有“马钢粮仓”之称。然而,近百年超强度、大规模的粗放式开采,导致向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极为薄弱,严重威胁着城市地质安全和生态环境,山体裸露、植被破坏、水生态受损……“生态伤疤”亟待解决。
年初,我市将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将向山地区打造成为全国矿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和长江支流源头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修复向山地区“生态伤疤”,打造“城市花园”。
纲举目张,高位推动。一项项顶层设计依次铺开,一个个规划先行谋定后动,一处处靶向出击精准施策。我市正式打响新时代“向山大会战”!
▲凹山地质文化公园(资料图)
恰逢此时,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成功获批国家首批EOD模式试点项目。在全面推进生态修复的同时,项目积极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化、产业经济绿色化,通过创新机制和项目运作模式,不断提升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截至今年8月底,向山地区EOD项目已开工建设32个子项,剩余子项将在年内全部开工,预计3年内全部完工。
凹山湖畔山坡上,一排排沿着山体栽种的元宝枫、山桐子、杜仲生机勃勃,枝干上的绿叶迎风摆动。树下,软绵绵的草坪,夹杂着粉黛乱子草、山桃草,在山体边缘圈出一个长条形花圃。附近村庄的居民三五成群来到凹山湖边。“听说等这些树木长大了,就可以加工成各种工业产品,那绿水青山真的就变成咱向山人发家致富的金山银山了。”杜塘村村民徐漫笑着说。
▲凹山湖(资料图)
新时代“向山大会战”打响以来,荒山矿坑变身绿水青山,生态修复遵循EOD路径,以“生态修复+”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向山地区生态环境迎来崭新图景。
年,马鞍山还在全省率先成立节能环保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桥梁作用,实现马钢等产业链龙头企业与本地配套企业供需对接、资源互补。年1-9月,共引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96个,投资额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个。
马鞍山,这座曾经的钢铁之城,正在华丽转身;面向未来,仍将持续以生态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PART03
治标还是治本?
在“统筹题”中提升环境质量
“这是一张站在宝龙华庭楼顶用长焦镜头往东北方拍摄的城市夜景图。看看这里,南京的紫峰大厦和新街口的德基广场清晰可见。50公里的可见距离,如此令人称赞的空气能见度,在如今的马鞍山已不再是奢望。”只要有空,摄影爱好者章谦就会背着相机穿梭在城市中,在他看来,能拍出这样的照片,一定得空气质量非常好、能见度非常高。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短短十年间,“马鞍山蓝”由“稀客”变“常客”。在这座城市,蓝天白云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朋友圈中。
一组数据见证事实。
十年来,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实现了质的跃升。在空气环境质量方面,年,PM2.5年均浓度34.6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浓度为60.9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值,与年相比下降31.6%。
春风席“生态福地”,秋雨润“智造名城”。在马鞍山,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不仅体现在怡人的“天空蓝”,更呈现在沁人的“生态绿”和醉人的“沃土黑”。
在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市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达标率、优良比例和3个县级及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实现“三个%”。在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今年4月,我市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数据的背后,是全市上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懈努力。十年来,围绕系统化、法治化、科学化、信息化和社会化建设,全市上下不懈努力,全方位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环保管家”开展入河排污口水质检测(资料图)
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由“治标”向“治本”转变,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环保管家”模式,积极引入“环保管家”进驻园区,为园区企业“把脉问诊”破解环境整治难题,超前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已实现县区(园区)“环保管家”全覆盖。今年以来,已累计进行专家会诊次,形成环境管理建议条。
当前,我市正在着力开展“八网络、四中心、两平台,一张图”的全市智慧环保项目建设,绘制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张指挥图”,开发集监测数据采集、数据融合、数据处理、模型推演、预测预警、应急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大数据中心,打造全方位、广覆盖、分层次、网格化的智慧环保架构体系。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一个智能、高效、便捷的智慧环保体系正在阔步走来,它们是生态环境事业行进的不竭动力,将带来惊喜与力量,开启和谐与共生。
记者任德玲
原标题:《保护绿水青山,看马鞍山如何答好“生态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