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是什么有人研究1000多遍也难以

在佛教这一领域当中,很多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个词语或是一个问题,研究多年也没有办法解其真义,却又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受到某人或者某件事的启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解开心中疑惑。佛教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道理吧!在《坛经》中,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僧人智通,经中如此记录:”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佛寺说一有位勤学好问的修行僧人智通,刚刚学佛的时候,研读的是《楞伽经》,他很努力,反复研读的次数多得吓人,竟然高达多遍,估计书被他翻烂了很多本。但却不能理解《楞伽经》中所说的“三身”和“四智”的所要表达的意义。于是带着崇敬的心来请教六祖。六祖告诉他:“所谓的‘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这三种。法身就是清净法身,是指自心本性。佛寺报身是指圆满报身,本来就具有般若智慧,即是圆满。化身说的是千百亿化身,是指修行实践。但如果离开了本性,”三身“将不复存在,也就是说这个身体就是行尸走肉,毫无智慧而言,就谈不上有所觉悟了。因此,修行之人如果了悟”三身“本无自性,自然会产生”四智正觉“。也就是说你没有悟到”四智正觉“,那只能说你还不了悟”三身“的真义。佛寺最后六祖还用了一首偈得来进一步说明,他说:“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自性原本清净,清净之中本来就具足法身、化身,报身这三身,无需外求。理解了悟之后,自然就会产生经书中所说的”四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转识成智,具有成就智慧。佛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佛教当中一直强调“离相”,为什么这里用“不离见闻缘”?因为离了所见所悟的”缘起性空“,那也就无所谓修行了,这也是入世的道理之一吧!所以修行之人没有必要摒绝一切见闻外缘,不但不要摒绝外绝,而且还要主动接触外缘,了悟外缘,这样就能超然直达彼岸,佛陀所说的净土了。”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我今天为你所说的法,是佛法当中最精深的”真谛“,只要你心中充满正信,就永远不会再执迷,也就是觉悟。”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这里的“弛”指的是迷悟者、急于求成的人。他告诫智通说:不要学那执迷不悟、急于未成的人,只知道每天从早到晚的口念菩提,却没有心生正信,这样的人不要说觉悟成佛,就算是“三身”都悟不了。因此,智通这位僧人,研读了多遍悟不了的”三身“,却被六祖的一段话给点醒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nhuibdffx.com/afhzp/554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