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爱心救助 http://www.bdfyy999.com/xinwenzhongxin/yiyuanxinwen/103193.html明代书法家傅山曾经说过:“不作篆隶,虽学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味所从来也。予以隶须宗汉,篆须熟味周、秦以上鸟兽之形,始臻上乘。”清代学者清于令淓在论书法的气骨时说:“隶以方正匀称为体,固失因物赋形之妙,然汉隶古拙之气,去篆籀未远,犹存前代骨力,故书法亡在气骨,不在形体。”这个意思是说,凡学习书法的人,不涉及篆隶的学习和研究,始终是不入书法之格,不能走上书法之道的。我们对古人书法的看法往往是古人肯定要比今人写得好,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因为当代人在学习书法时就要去临摹古人的,古人书法有法、有理,可以学到技法和境界。但是,当代有很多所谓的书法大家,提笔就是龙飞凤舞,行云流水,其真正的水平究竟如何?这些都是要经过历史的检验的,总的一句话,书法是要靠作品来说话,而不是职务。傅山认为,不管你学什么书体,不管你喜欢什么书体,但篆隶书法不能不学,因为它们是书法中的上乘之作。为什么会这么说?傅山的说法是站在篆隶书法的起源和“正道”上来说的,他认为:“汉隶之妙,拙朴精神。如见一丑人,初见时村野可笑,再视则古怪不俗,细细丁补,风流转折,不衫不履,似更妩媚。始觉后世楷法标致,摆列而已。故楷书妙者,亦须悟得隶法,方免俗气。”汉隶书法具有拙朴精神,我们可以把“拙朴”理解为一种自然、天然之气,这种精神也正是书法中境界的需要,王羲之书法虽然是行草书,但他的书法却来自于篆隶,是有精神的,魏晋以来,人们一直在追求书法中的自然和天然现象,他们认为书法中有了天然的气象,就达到了某种境界的高度。唐太宗在推崇王羲之书法时就认为达到了“尽善尽美”的高度。这种看法正是基于王羲之书法的天然属性。在傅山的眼里,篆隶书法第一眼看上去好像一“丑人”,觉得非常可笑,但细细看来,她去“风流转折”,虽然楷书看上去非常端庄,然而它却“悟得隶法”,是从隶中而来,因此就脱去了俗气。北宋书法家米芾对篆隶书法也有他的看法:“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篆籀各随字形大小,如百物之状,活动完备,各各自促。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这个意思是说,篆籀书法之初,每个字都是很完备的,各在状态,包括西汉时期的隶书也是这样的,但到了东汉时期,却失去了这些“展促之势”。从上面古人对篆隶书法的观点上来看,他们认为,篆隶书法应当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篆隶在笔法上具有拙朴之气,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拙朴之气是字形所表现出来的,跟笔法没有关系,恰恰相反,字形的表现正好需要笔法来实现,所以说,好的笔法必须来自篆隶,而不是其它书体一些人写字漂浮、不能入木三分,就是因为缺少了对笔法的训练,对篆隶深入不够所造成的。二是篆隶书法的字形特点。篆籀书法在字形上表现的是一种天然、自然之理,东汉以后,这个现象就缺失了,因此,学习书法应当要涉及并且深入到篆隶书法之中。现在简单总结一下:篆隶书法是书法之源、书法之根,它们中间不仅有学习其它书体所具备的笔法、意态的秘密,更有书法整体技能水平提升的思想境界。如果一个想真正学习书法的人,必须要在篆隶书法上下足功夫,而不是提笔就写行草书,那样是不会上升到更高境界水平的。